近日,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甘怡群教授課題組在SCI期刊Progress in Neuropsycho-pharmacology & Biological Psychiatry(中科院二區(qū))上發(fā)表了題為Effective Non-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over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for Modulation of Food Craving and Consumption: A Systematic and Meta-analytic Review的研究論文。該研究通過系統(tǒng)回顧和元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非侵入性腦刺激(NIBS)技術,特別是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(rTMS)和經(jīng)顱直流電刺激(tDCS),能夠顯著調節(jié)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(dlPFC)的活動,從而有效減少食物渴望和攝入量。這項研究為肥胖和飲食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。。

近年來,非侵入性腦刺激(NIBS)因其通過調節(jié)背外側前額葉皮層(dlPFC)活動來促進飲食調節(jié)的潛力而受到關注。然而,單個實驗研究和元分析的結果并不一致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作者們對過去研究中關于dlPFC神經(jīng)調節(jié)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和系統(tǒng)性回顧。他們的研究包括13項使用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(rTMS;16個樣本,506名參與者)和29項使用經(jīng)顱直流電刺激(tDCS;31個樣本,1004名參與者)的研究。

研究結果顯示,rTMS和tDCS對食物渴望和攝入量的影響具有小到中等的效應量。具體而言,rTMS對食物渴望的效應量為Hedge’s g = -0.61,對食物攝入的效應量為Hedge’s g = -0.24;而tDCS對食物渴望的效應量為Hedge’s g = -0.40,對食物攝入的效應量為Hedge’s g = -0.13。這些結果表明,NIBS能夠顯著降低食物渴望和攝入量,且效果在多次刺激會話中更為顯著。

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NIBS在調節(jié)飲食行為方面的潛力,還揭示了dlPFC在食欲調節(jié)中的重要作用。通過調節(jié)dlPFC的活動,NIBS能夠增強個體對食物的抑制控制能力,減少沖動性進食行為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為開發(fā)新的飲食干預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(jù),尤其是在肥胖和飲食障礙的治療中。

盡管研究結果令人鼓舞,但作者指出, NIBS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包括刺激參數(shù)、實驗設計和參與者的個體特征。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優(yōu)化NIBS的參數(shù),探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,以提高其在飲食控制中的效果。此外,研究還強調了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,包括神經(jīng)科學、心理學和營養(yǎng)學,以全面理解飲食行為的神經(jīng)機制,并開發(fā)更有效的干預措施。

該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完成。甘怡群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,合作者為澳門科技大學的鄭磊副教授(甘怡群課題組博士畢業(yè))。

原文鏈接:Zheng, L., Yu, Y., Wu, X., Hu, J., & Gan, Y. (2025). Effective non-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over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for modulation of food craving and consumption: A systematic and meta-analytic review. Progress in Neuro-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, 111271.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npbp.2025.111271


2025-02-27